翻阅浩瀚史册,品读孝义文化,它像一条涓涓细流,源远流长,越过万水千山,如歌岁月,永不枯竭,历久弥新,并将绵延到遥远的未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讲孝道、重情义,以尊亲为光荣,以敬老为己任。“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孝为先”等至理名言代代相传,成为引导人们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仲由百里负米,陆绩怀橘遗亲,王祥卧冰求鲤,闵损芦衣顺母,缇萦上书救父,到道德模范曹于亚献肾救父,张建霞割肝救公公,刘霆带着病母上大学,还有照顾五位老人的草原孝女乌兰其其格,他们用行动诠释和传承了泱泱中华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本分,是谓“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的孝推及天下人之父母,是大孝,是谓“义”。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常听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然而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迅速增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游子和老人的心声,儿孙绕膝、含饴弄孙成为一道记忆中的风景,令人羡慕和向往。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成年后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平均不超过24小时,感觉有些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细看才觉触目惊心、汗颜不已,“我们在母亲腹中10个月,在父母怀中3年,在父母眼中20年”,当我们成年后,能够用来专心陪伴他们的时间,竟然不过短短24小时!诚然,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相隔千里可以电话联系甚至视频聊天,但亲情需要温度,冷冷的话机和电脑,怎能比得上双手相握的温暖、四目相对的默契?更有甚者,平时忙于工作,假日忙于应酬,就是没有时间回家陪陪父母,殊不知,孝敬老人是年轻人的福利,有老人可以孝敬是一种幸福。《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和修炼,可以气度从容,可以悦心养颜,由此看来,敬老实乃幸事美事。
近年来,“文化养老”、“精神养老”悄然流行,物质层面的养老已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而且需要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理上的富足。公园里,常常听到三五成群的老人在吹拉弹唱,小河边,可以看到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悠闲垂钓。清晨,他们从容挥臂打打太极;傍晚时候,或结伴散步,或挥扇起舞,气度优雅,仪态不凡;更有书法绘画或摄影爱好者,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得意之作,不禁令人感叹老年是另一种辉煌的开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孝敬老人,必须用心走近老人,读懂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的行动,赞美他们的成果,让他们精神愉悦、心情畅快,从而神清气爽、健康长寿。
在人生的旅程中,人人都需要后辈的关爱和孝敬。儿女孝敬父母,推而广之尊敬所有的老人,实际上也是在关爱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这种绚烂的传统美德之光,必将绵绵不断地温暖人们的心灵。
时光匆匆不停息,子欲养亲尚待,如此福气且珍惜。千金难买父母在,敬老孝亲莫迟疑。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人大办公室)
来源:湖北省纪委监察厅
作者:黄昌美
编辑:张交通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16/06/23/643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