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县委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以来,每名党员无论是在思想作风、纪律约束、廉洁从政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改观。特别是在讲规矩、有纪律第二专题学习讨论过后,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的感触更深。纪检监察干部自身肩负的责任告诉我们,对于自身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规矩和纪律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笔者认为:“讲道德、有品行”,领带干部应从正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开始。
一、正确定位必须清醒认知自我
“花花世界,无奇不有”。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千头万绪的工作,特别是在面对形形色色诱惑的时候,找准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老虎”到“小苍蝇”的相继落马,各种鲜活的事例、血淋淋的教训告诫我们领导干部在任何诱惑面前—“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知我们内心需要什么、为了谁。而要真正认清自我,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自我要敢用内心之眼。每个人都有一双向外观察和向内审视的眼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对内可以看透人生三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眼睛看外面的太多,看浅显的表象太多,而看本质的太少,看心灵深处的就更少。许多时候,因为没有启用那双对内审视的火眼金睛,少了自知之明,少了内心反省,于是难以认清真实、清晰的自我。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吾日省三身”的意识与毅力,将人性修养、人格修养作为人生终身课题,时刻不忘打开内心之眼,照亮灵魂深处,增强心理免疫功能。要多问几个我是谁?我怎么样?我有哪些不足?这些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却是人生中最难回答的几个问题,因为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领导干部只要能经受考验,不管过去多坎坷,现在多艰难,只要内心那双眼睛不被蒙蔽,它一定能将你引向成功的远方。
二是评价自我要善用比较之法。善于比较,可以将压力变动力,反过来,如果不善于比较,将比较变为计较,将对比当作对抗,甚至只跟别人比优点而不比缺点,那比出的肯定是气而不是志,结果只能是心态失衡,自己将自己打败。作为领导干部来讲,如果一味跟人家去比官位、比地位、比金钱、比成就,那么只会偏离方向,乱了自己的阵脚。领导干部只有去比道德、比品行,比奉献、比创新,比吃苦、比耐劳,看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那么,一切的压力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督促我们为人民谋利,为子孙造福。
三是把握自我要常持低调之态。对于领导干部,各级组织和上级领导还是十分重视和关注的。任何一个干部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纪检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以前我们的“放养”政策让许多年轻干部、特别是高学历干部步子迈得太快、走得太顺,以至于“眼睛向上”,甚至会“高高在上”,自我的无限膨胀导致最后“跌入深渊、坠入谷底”。农村捕食猎物的夹子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在上面放一块洒满香油的肥肉,而猎物们禁不起诱惑大快朵颐的时候也就是上帝要毁灭它们的时候。所以我们领带干部要时刻保持低调和谨慎,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饮水之源,低调做人处世,默默无闻地工作,扎根基层、安心基层、服务基层,把基层和实践作为积累能量、释放能量的平台,坚信基层一线大有作为。
二、正确定位必须科学对待环境
“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领导干部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只有科学对待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成长履职道路上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进步。
一是心境即是环境,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着人的生活状态。年轻领导干部有朝气,但往往容易浮躁、冲动、心态失衡。比如有的干部看到自己的同学进步、提拔时,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心理的天秤就开始倾斜了:总会认为自己付出得多而收获很少,总以为命运跟自己过不去,总把社会与组织想得那么不公平,总在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越想越不是个味,工作没劲头。这种情绪渐渐地会演变成干部前进步伐中的“障碍物”,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领带干部只有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追求工作进步和崇尚生活品质上,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在干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
二是人要改变环境必须先学会适应环境,环境对我们支持的力度取决于我们为环境所付出的程度。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必须改变自己,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有时候,越是困境,对干部其实越有生存的价值;越想摆脱的环境,恰恰正是人生征途上最不可缺的重要一站。只有与工作、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了,才能在环境中立稳脚跟,获取环境的支持与力量,同时又会视环境为家,视事业为家,并通过自身努力为环境注入活力,使环境更优更好,形成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
三是选择环境要看重软指标,软环境给予我们的东西一般不可复制与替代,往往让人受益终身。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年轻领导干部容易以经济状况、物质条件和政治资源上的便利条件为环境评价的第一标准,而对人文环境、领导环境等间接的、隐性的、长久的软环境视而不见,一旦前面的条件得不到满足,便怨天尤人,不甘于此,心无斗志。现在,有些干部频频要求更换工作单位即是出于这种心态。不管怎么样,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目前所处的环境,以一种成熟、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环境,在适应基层艰苦而复杂的环境中不断积累人生的底气与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正确定位必须辩证理解成功
对于成功,十个人有十个人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当官掌权就可谓成功,于是“骑在人民头上,把人民当牛马”;有的人认为发财就可谓成功,于是“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最后高官落马了,富豪破产了,所谓的“成功”也就灰飞烟灭了。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干部,应该从成克杰、刘方仁等落马高官的“官梦”中及时醒来,从吴英、王秀华等破产富豪的“财梦”中引以为戒,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并且为之孜孜不倦地追求,坚持不懈地奋斗,从而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是树立成功的心态。如何认识成功,有才等于成才吗?成才等于成功吗?晋升等于进步吗?提拔等于提高吗?当今社会对于这些问题有太多的误解,领导干部只有自身正确理解和把握,拥有健康成功的心态,从树立自身的德和行开始,才能在观念上、思想上、心灵上走出误区,还其以本来意义,给行为以正确导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人在教堂祈祷时,烟瘾来了,一个问神父祈祷时可不可抽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问神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可以。同样是抽烟加祈祷,换个角度,给人的感受不同。有时候,领导干部在设计人生目标时,容易在同一面墙上撞来撞去,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为所谓的成功、晋升而撞得头破血流,殊不知角度一换天地宽,发现这些表面的背后其实还有许多东西更值得我们追求,更是人生所最需。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某一领域的决策者和执行人,如果能把领导的信任、群众的认可和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作为衡量我们成长进步的标准,那么在每天辛苦工作的同时都会收获到成长进步的喜悦。
二是享受成功的过程。两点之间,怎样最短。从物理学上讲,两点之间应该是直线最短,但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讲是曲线最短。直线讲究的是结果,曲线看重的是过程。在成才的道路上,奋斗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有时候,弯路尽管会让人承受更多苦难和压力,但从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是通过走直线甚至走捷径所不可比拟的。有一个人,他从小到大都是一名失败者,失败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他感到上天的不公平,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上帝为他解答成功的真谛。这个人翻山越岭,来到河边,见到一位老翁,就走过去问:“老人家,成功是什么?”那位老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能钓到鱼。”这位年轻人继续他的旅途,他渡过了河,来到了森林中,遇见一个正在赶路的中年男人,就问他:“成功是什么?”那个中年男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获野兽。”他听了,还是继续赶路。这个人穿过了森林,走过了沙漠,最后来到沙漠边缘,终于找到了上帝,问:“成功是什么。”上帝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经验,成功是汗水。年轻人,不要执着于成功,而应享受成功的过程。”年轻人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到家之后,他将旅途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凭借着这本书,他获得了成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成功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追求成功的过程更为关键,我们不应该只执着于追求成功的结果,而应该学会享受成功的过程,更要学会接受失败带来的挫折,切忌一门心思为了成功而只想走终南捷径,最后落得“南辕北辙”追悔莫及。
三是把握成功的机遇。人生中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慧眼;不是机遇没有擦肩,而是没有具备能够抓牢机遇的双手,上帝如果要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领导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有什么依托,而在于主观上有什么胸怀和追求;不在于外界提供了什么机会,而在于自身是否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与条件。同样的机遇而结果两样,实力使然。任何时候都不要将机遇作为本身难以进步的替罪羊,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命不好作为自己无奈的安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领导干部在追求成功的脚步中,要及时摒弃怨天尤人的抱怨心理,“成事在天”的侥幸心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在机遇降临的时候牢牢把握,成为机遇真正的舵手。“天赐良机不可失,坐失良机更可悲”,不仅要把握机遇,还要学会创造机遇,用聪明才智勤奋努力,脚踏实地耕耘,无怨无悔奉献,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基业添砖加瓦,才能在兴国安邦的历史使命中担当大任,从而获得真正成功的人生。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慈利县新城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纪检组长 伍超群
编辑:张交通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16/10/20/642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