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切莫让“礼尚往来”成为“礼上往来”
2017-03-25 14:43:26 字号:

  江苏省灌云县环保局原副局长陈守明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利用节庆和婚丧嫁娶收受钱物,是陈守明耍小聪明收受贿礼的地方。很多企业负责人都知道,陈守明平时一般是不直接收受财物的,只有在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才来者不拒、见钱就收。他认为,借礼尚往来的幌子,就可以掩盖受贿事实,逃避组织调查,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心理安慰。殊不知,他所收的每一笔钱财,都打上了权钱交易的烙印。(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年3月19日)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身上“礼尚往来”变了味,成了敛财的由头,成了受贿的幌子,值得高度警惕。利用节庆和婚丧嫁娶收受钱物,才来者不拒、见钱就收,无论企业处于自愿还是被迫,此等“礼尚往来”就是赤裸裸的受贿行迹。笔者认为, 切莫让“礼尚往来”成为“礼上往来”。这种变质变味的“礼尚往来”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既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往来,也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领导干部,这种变质变味的“礼尚往来”已经在闯党纪“红线”,甚至滑向了违法边沿。

  变质变味的“礼尚往来”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查不绝,有时甚至还出现沉渣泛起或死灰复燃现象,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大有关系,更与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推波助澜分不开。

  礼尚往来,礼亦有道。政治新常态,呼唤社会交往的新风尚,“送礼”需要讲究原则和尺度。公利不可毁,公平不可违,世风俗礼不能背离法纪,当是其中要义。作为手握公权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当自觉增强党性,带头移风易俗,打破“礼上往来”的误解,以党风转作风淳民风。换个角度看,管好了收礼的人、办事的权,送者自然送礼无门。

  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礼尚往来”,终归难掩贪污之实。特别是在官商之间的礼尚往来更要谨小慎微,官商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在礼尚往来的幌子下,官商极容易达成了利益联盟。因此,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必须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做到“亲”“清”,相敬如宾,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面对“礼上往来”,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拓宽举报渠道,严格管理,严密监督,严肃处理,一经查实,决不姑息迁就,而要严肃查处惩戒,真正做到“零容忍”“零放过”,真正做到“无盲区”“无禁区”。

  严格防范和严肃查处变质变味的所谓“礼尚往来”,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展示党的形象、宣示反腐决心、减少腐败增量的大事,因而必须做到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有“理”走遍天下的豪迈,不再成为无“礼”寸步难行的感慨。(石鼓区纪委)

来源:三湘风纪网

编辑:张交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