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当“监守自盗”失“道”者
2017-06-28 17:05:23 字号: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安徽省砀山县民政局低保管理员范腾,冒领低保金3.47万元,收受他人好处,为12户财政供养人员违规办理低保,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

  在坊间,低保金被广大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保命钱”,堪称低收入群众的“生命线”。然而,范腾不但冒领低保金以“自肥”,更摆弄起了手中权柄,让低保名额成了待价而沽的交换“商品”,如此目无法纪地玩起“监守自盗”把戏,着实令人震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硕鼠”“蝇贪”“蚁害”应声落马。然而,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部分腐败分子却仍旧不收敛、不收手,将贪腐“黑手”伸向群众“口袋”,打起了“保命钱”的主意,低保金成了人人得而食之的“唐僧肉”,“保命钱”沦为了贪腐硕鼠啃噬的“口粮”,原本的“守仓卫士”摇身一变成了“贪婪内鬼”,最终,低保户失“保”,发低保金者却吃“饱”,养肥了“老鼠”,“饿瘦”了百姓。

  老鼠偷油欲难填,监守自盗无底线。陕西省靖边县畜牧局骗取畜牧补贴资金,山东省潍坊市档案局原副主任科员王家林盗卖字画等等,“监守自盗”戏码之所以频频上演,实际上既有“私欲膨胀”的主观故意,也折射出“监管缺位”的客观事实。“守库者”自恃熟悉门道,“近水楼台先得月”,暗忖用点小伎俩无关痛痒,玩点小手段无人知晓,在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干起了“揩油拔毛”的贪腐勾当。审批者把关不严,抽查复核走过场,让“硕鼠”得以绕过监管防线,盗得入库“金钥匙”,致使低保金彻底沦为了其任意宰割的“俎上肉”,最终,国家权力被部门化,部门权力被私人化,“管理者”不但没成为尽职尽责的“守护者”,反倒成了贪得无厌的“刮利者”。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守库者”监守自盗,不但折射出其个人法纪意识的淡薄,更直戳监管之殇。要有效防治“监守自盗”,党员干部自身就要管住心,束住欲,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牢牢坚守干净廉洁底线,早早远离法纪“高压线”。同时,民政部门要加大各项惠民惠农资金的公开力度,盯住人、看住事、管住钱,让各项程序、各个环节、各种名单都在阳光下“曝晒”,防止权力“发霉变质”,让权力既“进笼”又“上锁”。此外,纪检监察机关既要坚持治病救人护森林,警钟常敲,又要坚持惩贪治腐不手软,利剑长悬,让蠢蠢欲动者及时知止收手,让肆意妄为者“伤指断腕”。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低保金被“监守自盗”,并不是茶余饭后充当谈资的“黑色幽默”,不能一查了之,更不能一笑而过。唯有在入口处扎紧制度的“笼子”,在中点处把好监管的“口子”,在出口处扬起法纪的“鞭子”,方能永保“救命钱”的救命属性,避免最后盗了金钱,丢了党性,失了自由,成了笑柄。(津市市纪委杨琦)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杨琦

编辑:张交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