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商场超市购物开具发票时将出现重大变化,以往商家通常归类开具的“食品”、“办公用品”、“礼品”、“日用品”这种大类项目将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体购物的明细。以往在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对于单位购物方的税号、电话等基本信息可填可不填,今后这些项目也必须填写完整、正确。未来全国的发票信息将形成完整的大数据系统,当初谁消费了什么商品或服务的发票用在了哪个单位的报销或抵扣上,将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条。(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购物发票不能再开大类项目,而是要开具体的购物明细,这意味着发票内容应按照实际购物情况如实开具。比如某单位在商场购买了几支铅笔、几个文件夹,那么发票上必须把商品名称、型号、价格都打印出来,商场超市不得根据购买方要求填开与实际交易内容不符的发票。此举意在打造“透明发票”,防范“发票腐败”,从而堵住财政乱支出、滥支出的漏洞。
“发票腐败”是以何种面貌出现的?发票背后隐藏了多少猫腻?一方面是一些单位或个人消费的款项不能通过财务制度报销,于是采用开具“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类型发票的方式报销。另一方面为了报销的需要,专门向“黄牛党”购买各式各样的发票,然后利用这些“虚假发票”套取现金。当消费金额过大时,为了避免引起注意或超标准消费,往往会采取开具多张小额发票的方式进行报销。一张小小的发票,票面上载明的是征税对象的名称、数量和金额,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明明白白的数字背后,却是不明不白的公款私用现象。
“发票腐败”是一个老问题,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治理。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整体反腐败取得巨大进展,实事求是地看,在“发票腐败”的治理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从全国来看,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巨大,这都是“发票腐败”治理成效显著的客观指标。但不可否认的是,此前中央纪委网站公开曝光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当中,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发票报销涉及面广、报销名目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一些落马官员甚至把发票报销作为贪腐的重要手段。
此次细化发票项目的 明文“规矩”,在一定程度上可防范“发票腐败”,亦可促进财政报表细化、量化,助力政府实施“阳光财政”。但“发票腐败”只是病情,病根还在于权力的任性上。遏制“发票腐败”,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压缩权力任性的空间。现阶段亟须围绕财务纪律执行,开展专项整治;同时系统研究如何堵塞漏洞,将其作为一项“不能腐”的制度进行系统性完善。管住入账腐败,这也是反腐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株洲市荷塘区桂花街道)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汤瑶
编辑:张交通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17/06/30/642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