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纪委最近披露了4名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组织审查期间写下的忏悔书。曾担任衡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市滨江新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陈映森, 在反思时称“工作几十年了,现在位高权重,应该过上灯红酒绿、不受约束的有钱人的生活”“在收受红包礼金时,认为别人也在收,我也可以收”。(9月5日 澎湃网)
“在收受红包礼金时,认为别人也在收,我也可以收”,这是一种典型的“比烂”思维。陈映森将自己违纪的原因归结于别人的不在少数,他不去反思所犯的错误,不去向先进学习、树立道德高标准,而是自甘在泥潭里打滚与腐败分子比较,这种潜意识的“比烂”荒谬至极。到头来,他在亦步亦趋中落得了与别人同样的下场,在忏悔录里重复着别人嚼烂了的理由。
“比烂”心理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任何错误的比较都可能使人误入歧途。“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这事大的有的是,纪委该先查他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不适应小错得咎、小过受惩,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反过来抱怨组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烂”首先错在主观臆断“每个人都有事”;其次错在不是崇廉拒贪,而是追蝇逐臭。如此寡廉鲜耻的“比烂”心态与时代大势相背离、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背离,注定没有出路。与之同时,除了正确认识“比烂”心理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兄弟单位也是这么做的”等类似的“相互参照”,“参照”也须告别“比烂”心态。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比烂”实则是对党纪法规的无视。这些选择“比烂”的党员干部,常常抱有这样一种思想,“天下乌鸦一般黑”、“天塌下来个高的顶”,倘若自己不尽快将羽翼“涂黑”,那便是“招摇过市”不合群。“竞相比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放纵,救赎不了肮脏的心,当不了“遮羞布”,侥幸心里只会让极少数党员干部越来越丧失党性原则,无视党纪法,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与其“比烂”不如“拼作风”。克服“比烂”心理,一方面需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盛行起“拼作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在清除“比烂”土壤上下功夫,持续不懈地推进制度反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让一切贪腐官员都在阳光之下接受监督。(株洲市荷塘区桂花街道 桂宣)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桂宣
编辑:张交通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17/09/11/642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