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笔者来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沿西水河一路北上,约半小时车程后便来到了受“谦受益”家训浸润百年的巴沙湖古村。
举目远望,古村寨依山而建,翠竹葱茏,一栋栋转角楼飞檐翘角,鳞次栉比,掩隐其中,时隐时现……
谦受益,题写家训立规矩
“巴沙湖村全村共280户约1300余人,98%的村民为向氏,据说先祖迁移到此有500多年,该村向安骥老人介绍。
我们无法悉知祖辈对后代的全部期许,但村庄里封火墙上年代久远、色彩依旧鲜艳的精美图案,踩得溜光的石板小路,长满青苔的护寨石头院墙等,掩映的无不是古人的背影和足迹。
特别是村寨里古朝门石楣上,镌刻向氏家训“谦受益”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墨色浓厚,承载了百年古村寨向氏宗族的家训家风。
向安骥老人讲,巴沙湖向氏族人向国书(清咸丰年间监生),因受其父向凤章(清嘉庆年间贡生),看透官场腐败,无心入仕,回家继承和发展油桐基业。向国书的六个儿子牢记祖训,广植油桐树,向前辈学习生产和经营桐油之道,成为享誉湘鄂川黔的“向氏六大家”。
到18世纪中叶,巴沙湖向氏宗族桐油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桐籽年产量达两千多挑,可榨桐油十多万斤。因怕树大招风,担心后辈族人骄傲自满,遂请人在自家朝门上题写了“谦受益”三个字,以此警醒族人,教化子孙。
遵祖训,宽严相济得民心
清末民初,向国书之孙向恢池谨遵“谦受益”家训,在向先辈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改变桐油找人代销的方式,采取自产自销一条龙模式,在沅陵、常德等地开设了“元春号”,年收入达4万多大洋,他因此被誉为“湘西桐油大王”,巴沙湖也成为当时湘鄂川黔边区富甲一方的封建领主。
如今龙山还流传着一句民谣:“夏家的屋,黄家的米,巴沙湖的桐油多如水”。
向恢池虽家财万贯,但从不自持清高,经常与给他家做工的村民同工同食。据说他特别喜欢吃猪肉,且每餐要吃十多斤,别人都称讲他是“蟒蛇精”投胎。但他每年只在过年和杀猪时饱食一顿,村民颇为感动。“蟒蛇精让肉”的典故也流传至今。
翻开巴沙湖向氏族谱,笔者发现,其家训的渊源可追溯到清嘉庆向凤章一代,后辈代代传承,并不断完善。
至向国书四子、龙山县大哪里里长向世荣任族长期间,他不仅注重兴新学、办团防、施仁政,还特别注重用村规民约来管理和教化族人村民。
向世荣对先辈留下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其内容大到人伦道德、公平正义、扶弱帮贫,小到唱歌讲话、环境卫生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如:凡族内人严禁偷抢扒劫,不准做颠倒人伦之事,一经查出,从严惩办;村内族人一律平等,贫富一视同仁,不准以富欺贫,坚持以理服人;村内族人不准讲粗鲁话等等。
为立信于人,向世荣总是身先士卒,廉洁奉公,寨内无论哪家出了天灾人祸,他都带头捐钱捐物,如有人向他反映本族人干了坏事,或造成损失,他首先垫资予以赔偿,然后派人调查,严肃查处。
二十世纪初庚子年、已酉年,龙山南半县出现了两次百年未遇的大灾。向世荣带领巴沙湖人成立 “慈善会”,开仓救济灾民,修建“培英桥”、土家摆手堂,为路人免费提供茶水、应急药物等。
这些仁德之举被传开,向世荣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四老爷”,四邻八乡的村寨都要求他出面帮助治理。
民国初期,有一年春耕时节,邻村土车(现苗儿滩镇凤溪)一农户来告状说耕牛被巴沙湖人所盗。向世荣知道后,先让失主把自家的耕牛赶去使用。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耕牛是四川人盗去的,并带人将耕牛找到归还失主。
满招损,百年沉浮警后人
重谦逊、讲仁德、有勇气……祖辈们依托这些精神传承而创下辉煌的基业,这些家训、故事、精神,融入成为家族后辈的记忆,并成为向氏家族后人的天然性情。
时光转至民国末年,国内局势混乱,向世荣认识到地方形势恶化,于是,他明示其侄儿向恢忠、向恢遂两人筹办团防,队伍达三百余人,影响不断扩大。后来,向恢忠还被“湘西王”陈渠珍委任为第七支队长。
向世荣之后,继任族长自恃兵强马壮,狂妄自大。“向氏六大家”中“恢”字辈几兄弟住上了街,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正因为目中无人而吃了两起人命官司,致使巴沙湖的银元和田土几尽丧失,家业凋败,众叛亲离。
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古历三月十四日,湘西土匪瞿伯阶部窜匪贾松青在巴沙湖“内奸”的策应下,攻进了寨,对这里进行了烧杀掠夺,十五栋四合大院基本被烧,仅留下断垣残壁。
接二连三的祸端,让巴沙湖村向氏族人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在跌落的岁月里,他们一边审视因违背“谦受益”家训、骄傲自满而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的惨痛教训,一边在寂静中修复家族精神之殇,始终保持了一种滚烫的精神姿态。
由于生活所迫,族人纷纷投身革命,开拓了另一条艰辛的活路。上个世纪,巴沙湖向氏族人中有6人跟随红二六军团走上革命之路,另有28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其中,巴沙湖向氏族人向能春,系1963年话剧《雷锋》的主演,他参加志愿军文工团后谦虚好学,并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因品学兼优,被留在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成为著名的话剧演员、导演、专家。
细究向氏家族,发现一个特别现象,就是非常注重谦逊好学,坚持耕读为本,族人先辈中有很多读书人,仅清朝就有贡生两人、监生两人,村人皆以“吃红苕也送仔读书”为荣。向安骥老人动情地说,村民自愿开展筹资互助,支持读书。目前,村里1/3的家庭中,都有子女因读书考学而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如今,在巴沙湖村,“谦受益”已不单单是百年巴沙兴衰历程的见证者,而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精神传承,“谦受益”已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时时激励他们用勤劳智慧去创造幸福,用谦虚谨慎去维系幸福,用善心厚德去延续幸福。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