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第一线”不应在“会场”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余燕飞 编辑:张交通 2017-06-30 10:02:47
 

  去年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 (6月25日,人民日报)

  召开会议是打开工作局面、促进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扶贫,上面的扶贫政策、文件精神需要学习领会,扶贫工作固然也要部署安排、重点强调、责任传导,从这种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确实需要召开会议来保障。但是一年280多场会,平均下来就是每个工作日至少开一次会,“一天之中,半天在路上,半天在开会”,就是说要么“正在开会中”,要么“正在去开会的途中”,这不禁让人深思:处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的时间都去“大会小会”“会来会去”了,还哪来心思和精力去落实会议精神、去干好工作?又敢问这样的“会山会海”,果真能“会”出什么实效吗?这样的“会议扶贫”模式,还能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吗?

  “会海无边,会山无界”,种种以会议落实扶贫的现象,表面看来是积极行动,是在“轰轰烈烈”开展工作,实则是有些领导层、有些部门对扶贫政策的“软抵抗”,反映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些地方缺乏责任担当的懒政顽疾。如若这股歪风得不到遏止,这种顽疾得不到医治,就必会导致“数字脱贫”、“虚假扶贫”等大量涌现,精准扶贫工作也可能陷入“看似热闹、却无实效”的不良局面,不但阻碍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损害了百姓的切实利益,啃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扶贫“第一线”不应总在“会场”,而应更多的在“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开会量的多与少不能说明扶贫工作力度的强与弱,会议时间的长与短也不能体现对扶贫重视程度的高与低,唯有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现场”,走进群众,才能实打实地为百姓解决困难。扶贫工程是民心工程,精准扶贫不需要虚“排场”,假“颜面”,空“成绩”,只要“真效实效”,唯有“真刀真枪”的实干,才能真正扶到群众心坎上,真正赢得民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处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最前线”,要想每一项扶贫政策都能落地生根开花,要想每一位贫困对象都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就不能让基层干部“总在会场,很少到现场”,不能让他们被多如牛毛的会议所“绑架”,而应该“精会减会”,及时“松绑”,使其从“会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亲临“现场”、亲赴“前线”,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扑在踏实苦干、创新巧干上,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扎实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汉寿县纪委 余燕飞)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