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武汉海事局工作人员崔某峰两年多没上班却照样领工资,同时还在外干起了第二职业赚钱。”的报道受到多家媒体广泛关注。武汉海事局的崔某峰,边吃空饷两年多,边在外开店赚钱,公务员身份与行为的“两面性”,让人深感遗憾。
回溯事件经过,我们不得不感叹,作为“病人”的崔某峰,为何能以一纸病假条吃了两年多的空饷?为何能一边吃着空饷又一边在外兼职取酬,却没有被单位发现?是确实没有听到,还是听到了却坐视不管?这些都值得追问。
“吃空饷”,也叫吃空额,指不上班但是可以领工资,通俗地说,就是“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吃空饷”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还会使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饱受诟病。
近些年,吃空饷“露馅”的事情不时出现,为何屡禁不止呢?说到底,还是监管缺位、惩处不力为其“暗箱”操作、层层“包装”提供了滋生土壤。有的地方人员编制、经费支出从来不公开,群众不知内情, 无法监督,“吃空饷”者自然逍遥地玩起了“躲猫猫”。有的地方单位操权者和“吃空饷”者形成利益同谋,后门大大敞开,造成“监守自盗”。此外,有关管理部门、执法机关监督乏力,“吃空饷”者被查处后,往往以退款、罚款了事,不深究其法律责任,导致违法成本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更多人铤而走险。
吃空饷既是违法违纪行为,又是一种腐败。因此,要斩断“吃空响”背后的利益链条,相关部门要敢于“亮剑”。要完善人事编制、财政等制度。严格管理把关人员招聘招录、编制管理、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不给打擦边球、搞变通者可乘之机。要公开人员编制、经费支出明细,随时接受媒体、民众的监督,让“隐身人”无处遁形。要用监督问责清源。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在严查“吃空饷”者的同时,从严追究幕后“操盘手”的责任,斩断利益链,让“吃空饷”无缝可钻。当然,问责不是全部,吃空饷屡屡发生,既要严惩责任人,也应该反思这些人为何能够轻易得逞。如此多方发力,才能对“吃空饷”形成釜底抽薪之势。(江永县 何继锋)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