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官员“讲义气”无疑是个“定时炸弹”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谭智莉 郭素防 编辑:张交通 2017-09-05 10:25:52
 

  收钱办事,办不成退钱;对“发小”、同学相托,能帮则帮,能“免单”尽量“免单”。安徽省滁州市委原副秘书长张有志,把这套“规则”当作“为官之道”,最后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然而,竟有少数人觉得这是“讲义气”。(中国纪检监察报 8月26日)

  “讲义气”从古至今被中国人所推崇,也被视为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我们说某个人“讲义气”是对他为人处事重情重义,知恩善报的称赞, “拿人钱财,给人办事”,这似乎很符合常理,听起来也是挺“讲义气”的,但其实不然,这决不是为官之道,而是江湖义气;决不是公权为公的逻辑,而是商业往来的规则;决不是为党为民的正义之气,而是贪图利益的等价交换。做官“讲义气”,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从全国各地通报的案例来看,因“重感情、讲义气”锒铛入狱的官员屡见不鲜。那么,这些为官者“只讲义气不讲原则”的“匪气”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答案无外乎两个字:利益。具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要“面子”。贪官很重视“面子”问题,“面子”能够体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威望,在朋友面前、同事面前被人称为“讲义气”,不知不觉就被戴上了“讲义气”的光环,为了保持这个“光环”,维护这点“面子”,势必就要讲义气。二是多“圈子”。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那些贪官也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讲义气”只是为了打牢在这个圈子的地位。在这个圈子中,他们的威望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既满足虚荣心,也建立了自己“利益圈子”。三是有“好处”。“讲义气不讲原则”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利益的诱惑,有好处才会不顾原则,才会以身试法,“讲义气”的背后往往暗藏的是钱权交易,借权发挥。表面上称之为“讲义气”,实际上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

  官员有人际交往,是人之常情,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置人民利益和法规法律于不顾,感情替代原则,权力替代法律法规,与 “哥们”勾肩搭背,玩权钱交易,最后,只能是走上法律的审判台。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中国人讲究“气”,官员也应为一口气而奋斗,但那绝不是“江湖义气”,而应是一腔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官发财应两道,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

  如何切断官员们的这股“匪气”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警示教育。要着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通过运用反面典型案例警示警醒党员干部,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威慑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纪律和规矩意识,摒弃“匪气”之风。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为官者无法将手中的权利作为获取利益的“令牌”,权利得到了制约,权钱交易就会得到控制,“圈子文化”就会得到遏制,“只讲义气不讲原则”的“匪气”才会得到根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根本的保障。再次就是加大查处力度,对官员这种“匪气”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一起,形成强大震慑。

  为官者“没有架子”,这应该给予肯定。但官员讲“义气”,就不是好事,无疑就是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因此,要擦亮火眼金睛,慎“讲义气”,不为“义气”假象、伎俩所蒙蔽,讲党性,讲原则,树立优良作风,抛弃贪欲,严于律己,严守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做个清清白白之人,否则,必将受到党性“正气”的拷问、法律正义之剑的严惩。(桂东县纪委 谭智莉 郭素防)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