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桑植县上洞街乡二户坪村原临时党支部书记尚俊,在未进行公示的情况下,违规为其父母办理低保。自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共领取低保资金8336元。2017年8月2日,尚俊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并追缴违规资金8336元。
近日,桑植县通报了3起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这3起案例分别反映了基层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优亲厚友、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案金额最大的为1.49万元,最少的几千元。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虽然扶贫领域的案件涉案金额可能不大,但往往直接损害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性质十分恶劣。
扶贫领域涉及危房改造、粮种补贴、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救助、公益林补贴等方方面面。扶贫资金是党中央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注入的强劲血液,是困难群众的“救命粮”。然而在当前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仍有部分心存侥幸、党性缺失的基层干部,把手伸向扶贫资金这块“奶酪”,通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等手段“雁过拔毛”,将本该直接发到群众手里的钱,放入了自己的私囊。不仅让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更如“蛀虫”般啃食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严重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摧毁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贪腐就像牙齿上的蛀虫,开始的时候起于微小,可能是一瓶酒、一条烟、几百元的红包,但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慢慢蔓延扩大,最终蛀空整颗牙齿,牵动神经。从被动地收受礼品,到主动地贪污索贿,小小的“蛀虫”会变成让人讨厌的“苍蝇”,甚至演化成祸国殃民的大“老虎”。
湖北省原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曾祥国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慢慢地对别人送来的烟酒收下了,500元、1000元的小红包也收下了,发展到后来5000元、1万元的大红包也收,最后是三五万元到10万元这样的巨额款项也敢收了。底线被金钱突破了,自己也一步一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贪污腐败的底线被突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就必定因贪赃枉法而被罢免。到时候别人不会给我送鱼,我也不能供给自己鱼了。”公孙仪贵为宰相而不受一鱼,是出于自身长久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广大党员干部,除了考虑自身因素,更应从大局出发,自觉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堂正做人,清廉为官。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勿乱伸手,肆意损害群众的利益,破坏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抓早抓小,严打扶贫领域的“蛀虫”,落实十九大要求,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添砖加瓦。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