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
时下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天下良田》塑造了刘统勋一代良臣形象,也突出了讷亲这样的奸倭之臣,剧中还有铁弓男、大扇子、谷山等众多让人记忆深刻的艺术形象。而杜霄,他的人生演变是值得我们深刻寻味和警醒的,他作为青年干部的代表,师从刘统勋这位严师慈父,饱受过宁古塔发配之苦,被人诬陷入狱,后终得朝廷的启用,当了一名九品芝麻官,入仕之途可谓坎坷不平。按理说,杜霄有如此的良师加上他一波三折的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应该是一心为民的百姓父母官。而事实上,杜霄的转变让人痛心又痛恨!尽管恩师一再对他关心劝导,他依旧执迷不悟,滑进了权欲和贪污腐化的泥潭,叫人扼腕叹息!他是有才的,他的《救田疏》是得到了乾隆肯定的,他为什么变成这个模样,归根结底是品德出了问题。他对权欲的贪恋,让他滑进了奸倭之臣为他挖好的陷阱。有一个镜头让发人深省,杜霄出任五品户部侍郎之初,奉命去督查皇庄北仓,面对问题和行贿的银两,他选择了后者,镜头中,他将顶戴摘下戴到了那个装着闪着光的贿银之上。就是这样一点点的,他的欲望越来越大,从此丢掉了人品,远离了师傅的教诲,落入了自私、贪污腐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剧还没有播完,但杜霄的结局铁定不会好的。
司马光认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主导。推到不能“德才兼备”的极致,他认为:与其得有才的小人,不如得有德的愚人。杜霄,何尝不是通过这部剧为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的警示形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有才能是要求,而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始终保持为民之心,是否真正意义上明白自己是要为党和国家当好人民的公仆,树立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到清廉为官,自觉同不良之风作斗争。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善百姓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催生了很多不平等的现象,党员领导干部一旦不能正确面对这些现象,就极易受到贪污腐化的侵蚀。俗话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时刻不忘党的培养之恩,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身份,应该时刻想想头上高悬的执纪利剑,心中装着为人做事的底线,精于业的同时,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品行端正,方能正确指引自身行为利于规矩之内,不脱轨,不妄行。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