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以《“腐败亚文化”就在身边》为题报道了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难,托关系、送礼成风问题。报道称在“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下,似乎求医、求学、求职都得“求人”,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都需要“找关系”、“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这样的“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2月28日《新华网》)
我们知道“腐败亚文化”是指社会上盛行各类容易引发腐败的“潜规则”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通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潜规则”。作为“亚文化”,一些人认为它本质上不是腐败,离腐败还有千步之遥,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觉得有多大危害。说白了,“腐败亚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规则”,是当下“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的一些表现,是一种病态文化,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们,缺乏规矩意识,将“潜规则”奉为行为准则,这种利己主义就如同“精神雾霾”,不及时驱散,贻害无穷。
自古以来,我国是个“人情社会”,同族、同乡、同窗、同僚等“关系网”依然广泛存在,礼尚往来的传统源远流长。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礼尚往来并不与权力、利益相关联,讲究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腐败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走路子,利用权力、法制漏洞来“摆平”,进行权力寻租和交换,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的“潜规则”无异于吸食毒品,害人害己。
那么,“腐败亚文化”的“精神雾霾”何以驱散呢?笔者觉得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刚性执行制度。我国的礼仪文化并不是滋生“腐败亚文化”的温床,驱散“腐败亚文化”的“精神雾霾”的关键在于必须限定礼仪文化异化的行为,从制度上构筑遏制“苍蝇式”腐败蔓延的堤防,刚性执行相关制度,破除“墙上制度”、“纸上执行”等现象。二是建设廉洁文化。我们要知道反腐败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较量,当前我们必须下大力加强以崇尚廉洁为价值取向的廉政文化建设。在法治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同时,注重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的认识,塑造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价值观。三是营造对腐败“零容忍”氛围。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树立人人崇廉的理念和信仰,养成清正廉洁的品行和操守,自我监督及监督他人的价值评价,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伸手必被捉”的廉洁氛围。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总而言之,驱散“腐败亚文化”的“精神雾霾”,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需要我们常积明察秋毫的法治和党规之力,需要我们春风化雨的文化引导,积聚正能量,唤醒公义良知,塑造廉荣贪耻的公序良俗,打破“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的“中国式求人图卷”。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