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这是总书记首次公开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经常上网”,乍一听觉得很简单,但仔细揣摩,却并非易事。
领导干部既要会上网,更要愿上网。如今我国网民有7亿多,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如果说几年前大家还在为“网络是不是卫生间的涂鸦”而争论的话,那么发展到了今天,网络在传达民情、集纳民意方面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领导干部能不能适应网络生活、顺应网络时代,已成为考量其执政能力的重要维度。但是,现实中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不愿上网,他们或“轻视网络”片面地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或“害怕网络”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听不得网民批评。深究其原因是惰政,思想上不愿与时俱进,行动上不愿意亲自动手上网,态度上不愿意听取民声。现实而言,领导干部上网的技术并不难掌握,难的是修炼一颗愿意上网、善于用网的执政之心。
领导干部既要上网“看”,也要上网“说”。有些领导干部也上网,点点鼠标浏览观光、走马观花,不主动不互动。习总书记此次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上网不只是发现情况,还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就要求上网不仅要“点点鼠标”,还要“敲敲键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项制度设计、每一次公共事件中,网络已成为绕不开的“回应区”,任何的失语与妄语,都可能引发网络舆论的“愤怒共振”。领导干部既要上网看也要上网说,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看”是为了掌握情况,“说”是为了澄清事实。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既要“从网中来”倾听民声,也要“到网中去”主动发声,用网络搭建起干群“连心桥”。
领导干部既要“上”得去,更要“下”得来。上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上网不是形式,更不是作秀,不仅要“上得去”,更要“下得来”。上得去是要通过上网了解情况,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下得来,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一则新闻、一条热点,看到其背后的民意呼声,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在弘扬网上正能量的同时,用民情民意深刻地反思工作、解决问题。正所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北京市是领导干部“上网”的先行军, 2013年即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开通政务微博,在与群众网上沟通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近期长沙市芙蓉区请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为全区领导干部授课,课上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在政务微博上我们传递的最重要的一条信息是我们在服务民众”。其实,领导干部上不上网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核心是有没有主动察民情、听民声的姿态,有没有排民忧、解民难的决心,有没有有位有为、为公为民的公仆作风。领导干部当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和标准,常上网、真懂网、用好网,做一个新形势下能接地气、网上网下都能为民服好务的合格公仆。 (芙蓉区火星街道纪工委 宋闵 杨宏)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