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 “实改虚”成为少数违纪官员“安全着落”的“降落伞”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永定区纪委 编辑:张交通 2016-04-28 09:04:13
 

  近日,网上报道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部分干部深感 “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以前,为了升迁而行贿受贿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而现在,竟然有领导干部主动申请实职改虚职,确实出乎人的意料。有人认为,领导干部主动申请“实改虚”或是因为作风建设抓得严,不能超发奖金,不敢跟企业家打交道,风险大、压力大……等等。事实上,更可能是领导干部为了谋求“安全着陆”。有的领导干部,虽然现在问题不多,但是以前或多或少有违规操作的地方,老风险不少。在升职空间已经不大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这样的潜规则:退居二线或者改任虚职,就能“安全着陆”。

  既然领导干部主动申请“实改虚”有“安全着陆”考量,对这些官员就理应加强监督。据媒体报道,西部某县曾有10位局长和副局长向县领导提出由实职改任虚职,包括司法局长、安监局长、畜牧局长等,最后,县委书记发话,谁改任就审计谁,事情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实改虚”在一定前提下,未必是坏事。想安全着陆的官员“实改虚”,可通过离职审计和调查,借机清除蛀虫;想早日养老的官员“实改虚”,可通过严格考核机制,将他们赶走,让政府部门多些真正办事的人,方便公众。

  所以,对这类主动申请“实改虚”的领导干部,要应该引起重视和警惕,看是否借对官员改任虚职之名行躲避追责之实。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离任审计,一方面对之前的违法违纪活动,也要依法严肃查处,同时,加大监督考核,让虚职干部同样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办事员。用实践告诉领导干部“潜规则”不再适用,不要心存侥幸。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