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采风茅庵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苏明喜 编辑:张交通 2016-06-02 10:25:51
 

  出于对慈利红网站的尊重与感恩,也出于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作一次重新回味,更出于对茅庵村旅游文化与产业打造的观摩与学习,五月三十一日,我加入了由慈利红网站组织的一百余人的通讯员培训队伍,深入到高峰乡茅庵村进行采风。

  根据天气预报,将有小雷阵雨。三十一日清晨,我便心有忐忑,但党校的安排和红网站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八点钟,我们乘坐六辆中巴车,从党校出发,一路上欢歌笑语。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泊车刚稳,早有茅庵村书记许春山同志、退休老干许友山同志、茅庵籍干部何双全同志、黄国君同志等在村部恭候。

  “欢迎哪各位呀,哟嗬嗨也,前来指导嗨呀,呀嗬嗨......”热情好客的土家妹、土家嫂早已用她们特有的迎宾方式将你的心拽起来,随着她们的打硪号子一起飞扬。

  惊艳于山妹山嫂硪歌之后,向导何双全同志以他娴熟的知识和技巧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茅庵“以文化作底蕴,以产业作支撑”的宏伟发展思路,并介绍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四种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介绍了萝卜、白菜、高山辣椒等名优特产,介绍了野拂墓、万民山等闯王遗迹和大顺文化,部署了采风行程,强调了安全事宜等,重点阐述了以打硪号子为主的采风活动主弦。

  为将在下午一点钟结束在茅庵的全部行程,随着一声“哟嗬”的打硪号子的发令,百余人的长蛇阵在苍翠掩映的山谷中蜿蜒而行,直向万民山顶进发。为贯串打硪号子的主旋律,亦为减轻大家伙儿的爬山疲劳,黄国君和何双全两位本地籍向导又当起了打硪号子的师傅,引导大家一边行走,一边高歌。悠长的旋律这山和,那山应,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风声,歌声,笑声,阵阵飞扬,不绝于耳。树笑弯了腰,山笑转了头。经过小时间的调教之后,大家对打硪歌就可自由发挥了。“前面哪美女呀,哟嗬嗨也,走快点呢,嗨呀哈嗨呀......”大家脚跟脚,走草甸,过小溪,穿林荫,履藓苔,牵山竹,在不知不觉的硪歌声和笑声中登上了万民山山顶。

  万民山,究竟是“万名山”还是“万鸣山”,今人不得而知。有人说“一山相呼,万山和鸣”,乃叫“万鸣山”;有人说,“寺庙乞灵,万民景仰”,故叫“万民山”。各有说辞,反正不是作考古,且不作探究,只要是那么个意思就行。山顶呈圆形,周砌20余米高的麻条石,可容纳数百余人。顶有残碑断碣,碑文依稀可辩。站在山顶,风撩面颊,云涌双目,千山万壑如千军万马尽收麾下,大有“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磅簿气势。“一脚踏三县(永定、桑植、龙山)”也并非是浪得虚名。为迎合战争,为遁避尘世,此处无论是假庙居住,还是应对刀剑,都不失为理想处所。

  借助小憩,何双全同志又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解了万鸣山、野拂墓和李闯王的故事。再次登上万鸣山,倾听着大山的故事,体验着闯王的脉温,我仿佛对万鸣山又多了一层了解。除了养眼的胜景,对于历史的拷问,我心底同时又多了一层凝重......

  反切“上山容易下山难”,在经过汗渍的排泄后,我们又沿着拟定的行动轨迹,拄着小竹棍,哼着打硪号子,一路“哦嗬”着返回到茅庵水库堤下。在大屋场内,在农户老木屋前,十多张圆桌虚位以待。高山猪蹄炖萝卜,香菇炖鸡肉,淹渣肉,高山白菜,绿豆粽子,自酿米酒,香气四溢,狼吞虎咽在此时此处自然成了馋虫们最好的注脚。刚吃过三成,土家嫂妹们又高擎着小酒杯,踏着轻盈的脚步缓缓而来,银铃般的敬酒硪歌动情得让人无法抗拒,满口吞下香醇醇的米酒算是对她们最好的回敬。连端菜的帅哥大叔们每上一道菜,都要哼上他们地道的土家硪歌,气氛活跃而浓烈。

  席罢,大哥大姐大叔大婶们又奉上他们地道的文化大餐。硪歌舞、土地歌、围鼓、唢呐、渔鼓等,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他们这是要把他们的心掏给大家呢。一首改编的倡导文化扶贫主旨的《映山红》促成了大家的互动。从互动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土家亲们的豪爽、热情、渴望、追求与自信。

  观看完土家山寨版的七个文艺节目之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登上茅庵水库堤,体验一把真正的打硪。石磨硪和高凳硪两种不同式样的硪将每组十二人紧紧地拴在一起,号声震天,以无穷的力量将大家穿透到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前先人们快乐与艰辛的劳动场面,演绎着如歌如泣的壮丽事迹与可喜变化。

  是的,这是歌的海洋,这是劳动者与创造者的世界。虽然有点粗犷与古朴,但现代的气息正慢慢袭来,有如浪潮。

  放眼望去,成片的黄姜、尾参、烤烟,炫目的洋房别墅,便捷的交通条件,悦目的青山绿水,无一不见证着茅庵的变迁。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新的产业经济和旅游经济会随着打硪号子的旋律在这里激情的上演......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请注明来源为张家界廉政网)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