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扬,礼仪小姐落落大方……招商会的签约现场,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部分省市招商会成秀场,其中不少项目都属于重复签约,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不少项目仅仅是意向性的,不具备约束力;有的则在土地等出让金上面作假,将几千万元包装成几亿元。(《人民日报》7月17日)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而其中招商引资作为项目的主抓手,是引进外力、激活内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招商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特别是对欠达地区来说,招商引资更是加快当地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甚至被当成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
不可否认的是,招商引资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积极作用。但其辉煌、风光的表面却掩藏不了乱象丛生的事实。曾做了4年的苏北某市招商局局长谨慎地道出了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四大乱象:一是为完成招商任务与客商签订假协议;二是在招商过程中拼地价;三是为应付检查验收制造假项目;四是办“节”招商劳民伤财。
“项目重复签约”、“土地出让金不断注水”“招商签约秀浓墨重彩上演”等等,尽管里子如同破絮,可穿上的这件外衣却如此华丽。这些乱象展示给群众的,是一片喜气洋洋的场景;给群众许诺的,是一个美好炫丽的未来。但这样的虚假繁荣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可为何明知如此“签约秀”是一出假戏,地方政府、被招商企业却还会精心自导自演、心照不宣地配合着把这场戏演好?甚至对这样一出骗人的把戏还乐此不疲呢?透过一场场近乎闹剧的“招商签约秀”,不难看出其背后源自于扭曲的政绩观。
首先是尚欠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考核是指挥棒,过去一度盛行的“唯GDP”等政绩观,常常直接导致招商引资中的乱作为、浮夸风。当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成绩只是用表格上的漂亮数字表现时,“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情况就出现了。在这一指挥棒的挥动之下,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招商政绩趋之若鹜,“招商签约秀”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其次是领导干部自身树立的错误政绩观。趋利乃人之常情,一些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不是想着如何去把自身条件打造好,从而吸引天下钱财、人才助推地方发展,更多地是以一种“政绩如戏,全凭演技”的功利性心态,追求“短、平、快”,好大喜功地期望着在最短时间内,展示自己最好的政绩,得到最快的升迁。于是,导致虚假浮夸风气盛行,“招商签约秀”也会频频上演,并且愈办愈风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十八大以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作风建设,都对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要发展、项目要推进、民生要改善,光靠着“招商签约秀”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当扭正政绩观,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的服务意识,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政府投资服务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正选准、用活招商引资这条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招商引资工作切实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