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预防“带病提拔”关键是注重日常“治未病”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张翼 编辑:张交通 2016-09-27 08:43:02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将其引申到干部选用上,意在说明干部选拔工作中严把初选关的重要作用,对拟提拔干部“望闻问切”、“体体检”、“号号脉”,将领导干部中的“隐患”清理出来,堪比中医治未病,有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众所周知,“带病提拔”势必会导致“无钱难上”、“无人难提”的歪风邪气,“庸官”大行其道,挤压“清官”的生存空间,且随着官越大、权越大,“带病提拔”的干部贪腐就会越疯狂!不然如何捞回“投资成本”?大量事实表明,“带病提拔”上来的干部在掌握权力后,其心思不会用在工作上,而是在腐败的漩涡中搞腐败,进而形成更长的“腐败链”,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而且,“带病提拔”的干部往往都是搞“形式主义”、“浮夸风”、“政绩工程”的高手,都是些贴着“投机取巧”、“为官不为”标签的典型,其结果必然是造成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同时也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形象,更加重了群众对整个干部队伍的信任危机,贻误发展机会、阻碍社会进步,必将阻碍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才是关键、才是矛头。

  俗话说,功夫在平时,训练在日常。干部选拔任用,需要建立科学的考察考核制度,坚持日常了解和集中考察相结合,把干部考察工作“前移”、放在平时,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检验和鉴别干部。要坚持经常性、近距离广泛接触干部,及时掌握干部的德才表现、重要情况和群众口碑,注重了解干部在重大事件、重要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准确评价干部优劣、及时发现问题。在动态了解的基础上,要开展经常性综合分析,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防止“带病”干部浑水摸鱼、蒙混过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注重干部的日常表现,注重日常各方面的考核,充分收集干部信息资料,全面印证干部德才表现,才能让干部选拔作用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岗相适”,才能真正的防止“带病提拔”。

  想要干部不生病不带病,就要坚持日常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预防杀毒“治未病”。及时“扯扯袖、出出汗、扎扎针”,打好“疫苗”,防止从“健康未病态”到“欲病未病”、“病入膏肓”的转变。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