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审计署公开《158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从重点抽查的158个县看,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105个县的11.3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不准确或未及时更新,有的已置办高档轿车、商品房等却未及时退出,个别村干部将亲属纳入建档立卡对象,43个县的2.99万名贫困家庭子女未能按规定享受教育扶贫资助;84个县形成闲置资金19.54亿元,96个县发生骗取套取违规使用等问题297个、涉及扶贫资金3.81亿元。(6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
扶贫攻坚关乎党心民心,关乎全局事业,关乎百姓福祉。2015年10月习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部门上下联动,认真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围绕收入提速、道路畅通、住房改善、社会扶贫等工程,精准实施“插花式”扶贫,凝聚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2016年,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
当前,扶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各类扶贫项目纷纷落地,扶贫资金源源不断注入。然而,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却日益增加,部分党员干部公器私用,贪婪的黑手伸向了扶贫资金。从审计署公开的结果看,有些党员干部玩忽职守、懒政怠政,致使贫困人口底子不清、信息不全;有的优亲厚友、欺上瞒下,骗取套取扶贫资金;有的不顾同胞的生死安危,截留挪用贫困同胞的“救命钱”,动手脚、玩猫腻;有的甚至做起“甩手掌柜”和“走读式扶贫”。这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对中央要求置若罔闻,对纪律规定毫无敬畏,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疏离与隔阂,更严重的是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党中央反腐高压态势下,扶贫领域涉及的问题之多、金额之大令人咋舌,窥斑见豹、见微知著,审计署公开的仅仅只是抽查的158个县,其他县的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习总书记时刻牵挂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对于“贫困地区贪扶贫救济的钱”,愤怒表示“恶行令人发指”,要求严肃查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唯有用真劲、动真格、付真情,方能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赢得扶贫攻坚的胜利。对审计署公开的违纪违规行为实现零容忍、严惩处,对脱贫攻坚中工作不力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要严肃问责。将问责利器指向扶贫,斩断一切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一要健全扶贫基金保障机制,把好资金出入关口,保障扶贫款项不被层层截留移作他用;二要发挥巡察利剑作用。聚焦扶贫攻坚的热点问题,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查找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梗阻”和“症结”。充分发挥巡察的“探头”和“前哨”作用,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三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出现违纪苗头的干部“咬耳扯袖”,让干部“红脸出汗”、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因工作不力被约谈成为常态,挺纪在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四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一切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克扣强占等问题严肃查处,“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用钢性的纪律为扶贫工作保驾护航,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剜除扶贫腐败毒瘤刻不容缓,要严格执行扶贫腐败问责制度,持续加大问责力度,深入推进问责制度常态化,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强化责任与担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动能,提前啃下“最硬的骨头”,让所有贫困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澧县纪委李珂)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