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谢师宴”蒙上了“铜臭味”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欧阳妤 编辑:张交通 2017-06-28 09:09:03
 

  一年又一年,7月,随着中、高考相继放榜,毕业生们的一系列庆功活动也拉开了帷幕,一些地方的“谢师宴”随之开始升温。

  近年,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党员干部和教师组织参与“谢师宴”, 其用意在于狠刹借机敛财、铺张攀比等不正之风。但不能不说,此起彼伏的“谢师宴”仍是按下葫芦又起瓢,有的地方风声紧时略有收敛,有的则转入“地下”只做不说,而未发文禁止的地方更是大行其道,或多或少存在着此“变味”现象。

  尊师重道是我国自古有之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数载寒窗伴读,老师诸多付出,毕业之际,感谢老师多年的辛勤栽培,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乃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在临别之际,致谢的方式却总是不太单纯,虽是以感恩、敬谢为借口,但却已经完全变味。

  有些精于人情世故的家长,攀比成风,动辄就是几万元一桌的天价消费,并在“谢师宴”备上“好礼“,物质化十足;甚至在一些地方“谢师宴”成为了某些领导干部借机敛财的机会,明则是答谢师恩,实际是大行敛财,收贿之实,“谢师宴” 被蒙上金钱的阴影,沾染了官场腐化贪污的钱臭味。

  谢师宴的盛行,给师生情笼罩了一层物质化的面纱,那么,如何让变味的“谢师宴”回归感恩,如何回归于淡泊,如何回归于非功利。党员干部要做好示范和引导,带头不搞大操大办,谨慎约束自己,杜绝大收礼金、厚送“红包”等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抵制“四风”;作为学生,感恩的方式有好多种,可用各种健康有益的方式向母校和老师告别,“礼轻情意重”,比如送张卡片,或者常回学校来看看等等,这比吃一顿饭更有意义,更加弥足珍贵。身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自尊、自爱,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嘴,婉言谢绝学生家长的宴请,用实际行动立德树人,赢得学生们的敬重,加深师生情谊。(株洲市荷塘区)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