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向珊
各位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同志们,大家好!我叫向珊,来自教育系统洪家关乡红军小学,我演讲的题目是:党规重于泰山,党纪成就方圆。
首先我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主人公叫做贺晓英,是洪家关光荣院的院长。贺晓英到光荣院工作已经31年了,她先后照顾了124位革命老人,为91位老人养老送终。曾有人问她,你怎么做到的?贺晓英说,自己的爷爷是一名老红军,生活在光荣院的老人,就是像她的爷爷一样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及烈士遗属,她觉得,照顾他们就是照顾自己的亲人,老人们也把她当作亲闺女,对待每个老人她都做到用心陪伴和耐心细致。
贺晓英每天从早上不到6点,到晚上10点多,为老人们做饭、洗衣、劈柴、搞卫生,平日还为他们洗脸、梳头、剪指甲,31年如一日,从未间歇。80多岁的詹进成老人,得了半边风,卧床不起,贺晓英就给他喂饭、喂药,擦洗身子,还为他接屎接尿,整整10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保持老人的清洁和卫生,让老人体面地离开。
1985年,贺晓英与丈夫韦绍平结婚。两人情投意合,门当户对。没想到婚后三年,丈夫患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病情发展得快,半身瘫痪坐上了轮椅。贺晓英一边要照顾光荣院里的老人,一边要抽空回家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有人对她说:为什么不把你丈夫接到光荣院照顾呢?照顾这么多人,多他一个不多嘛,还能节省吃饭住宿的开支,一举几得呀!贺晓英却说:“公家的就是公家的,不能为我自己私用,一分一厘都得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我是党员,可不能带头犯这个错误!”
每逢老人过生日,贺晓英都要给他们做一碗长寿面,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人人如此;每逢传统节日,光荣院里也一定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作为一名红军后代,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贺晓英觉得,这些老人的革命精神需要传承下去。这些年,只要老人们身体允许,贺晓英就主动联系机关、学校,让机关党员干部、老师学生,来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老人们老有所为,孩子们学有所得,别提多开心。如今,光荣院成了洪家关中小学和村委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这31年里,贺晓英虽然累但她觉得很快乐,家人和光荣院老人们都给了她莫大的支持。贺晓英记得,刚到光荣院时,很多人不理解,父亲却鼓励她:“这些老人和他们的家人为新中国流血流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工作不分贵贱高低,只要做得好,就贵气、就高尚”。贺晓英记得,烈属余秀英妈妈临终前,掏出两块银元,对她说:“女儿,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现在也没用了,给你留个念想吧。”每每想到这些,贺晓英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老人们照顾好,这是对家人、对革命先辈的最好回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是中华民族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中华民族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是中华民族的明天。尊重历史,传承精神、坚守信念,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贺晓英用她的31年的行动实实在在的践行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千千万万个像贺晓英一样的普通党员,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这一道德高线,严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一纪律底线,将党纪时刻铭刻于心,将两学一做践行到底!
精准扶贫、旅游强县、和谐信访。找准坐标、找到对标,在建设“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中发挥龙头作用。桑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桑植的共产党员正高举着忠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在各个岗位上努力奋斗。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更要看到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其位,谋其职,克服庸政、怠政思想,大胆作为。
我愿意化作一滴小水滴,主动融入到“实施赶超行动,同步建成小康”战略春水之中,共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县党员干部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