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桑植县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突出抓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约谈、函询、诫勉谈话、纪律处分等手段“治病救人”。1至9月,全县共运用“四种形态”开展监督执纪问责256人次,其中第一种形态158人次,占62%。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毫无疑问靠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党内监督,管住8900多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要着力在实践运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真正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让抓早抓小成为监督常态。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增强监督执纪问责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练就“千里眼”、“顺风耳”,摒弃“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思维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一种形态上,工作方向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工作方法从“抓大放小”向“抓早抓小”转变,即使是“小节”,也要盯住不放,一查到底,发扬“啄木鸟精神”。善于将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约谈函询等日常监督手段广泛地运用到监督执纪中,从日常抓起,发现错误苗头及时进行咬耳扯袖、提醒告诫,切实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让体制机制成为刚性约束。要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约谈汇报制、巡察监督全覆盖等机制健全,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同时,建立健全问责追究和监督保障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弹性执行,拿制度不当回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追责。只有严格制度规范,树立制度自信,让制度成为一种刚性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才能让公共权力真正用于公众,防止公职人员由“公仆”变为“蛀虫”。
让脸红耳热成为醒脑良方。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及时医治和处理“病树”,及时扶正“歪树”,连根拔掉“烂树”,积极践行第一种形态“修枝剪叶”,对出现轻微违纪问题的干部廉政谈话,让其被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关口前移的具体表现,也是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是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教育和党内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严肃严厉而又不失善意的批评直截了当,警钟常敲,猛击一掌,提神醒脑,能够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着一根廉洁的弦,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防止精神沦陷、“自己扳倒自己”的现象出现,真正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标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官德影响民意、党风影响民风。党员干部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大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治理力度,将反腐触角前移,充分发挥村级纪检员的作用,将巡察监督的“探照灯”伸向村组,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谈话函询力度,红脸出汗,防小慎微,正风反腐,该教育挽救的进行教育挽救,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让群众看见“治病预防”的工作实效,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