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德荣:站成一棵会开花的树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周俏丽 编辑:张交通 2018-06-27 16:15:31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夏衍在《野草》中写道,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红心跟党走,一身正气铸师魂的郑德荣却站成了一颗会开花的参天大树,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就是人民的英雄。一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一位默默耕耘的“传道者”,坚守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以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奋斗姿态,让追求成为一种价值、一种境界,让创新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责任。

  这是人民的英雄。把擀杖插在土里,在马言马、懂马信马,长出红花;把石子丢进水里,在马传马、传马护以“一颗赤子之心”摆渡后来人,画出梦想图画。

  这是人民的英雄。

  站成一棵会开花的树,以信仰之魂扎根。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仰”。信仰之于人,犹如一缕阳光,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楼却久久没有开建。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地基上,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小小的种子仅凭着向上的信仰,突破重重埋压,终于开出了花。纵览古今,这世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滴水穿石的坚持,是种子发芽的韧劲,是走过人生坎坷挫折的信仰。1926年,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生于吉林延边的郑德荣,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亡国的耻辱和痛苦拷问着这颗年轻的心灵:“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从在东北大学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理论伊始,郑德荣用毕生的实践坚守信仰,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

  站成一棵会开花的树,成授业之道发芽。路遥在《人生》中说过:“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足见引路人的重要性。郑德荣教授常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从教67年,他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把“德育为先”始终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他“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始终以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和动力,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亲手培养的49名博士研究生很多都成了中共党史学科的顶尖人才。中央党校张喜德教授感慨地说:“我在指导博士生的时候,也用郑老师这种思想来教育他们,我的学生也在用郑老师的这种方法去指导他们的学生,郑老师这个思想在我们身上可以说传三代。我一代,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学生。”

  站成一棵会开花的树,追理论之果结籽。余华在《活着》中生动诠释了这样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老而好学,耄耋勃发,郑德荣同志是一个勇敢的担当者。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三郎”,纵使在住院期间,郑德荣教授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汇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他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教授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作者系桑植县河口乡人民政府)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