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辽宁省委书记在审议时以此为例,说明数据造假歪风之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年3月13日)
确实,现实中,数据造假报道屡见报端,有的地方欺上瞒下,对上报喜不报忧,以便在成绩单上多多加分;对下则报忧不报喜,以免被要求多做实事。还有些单位搞内外有别,内部统计时相对真实,对外公布却是另一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数据有瑕疵就会造成整体偏差,如果许多数据都是被“优化”过的,更会对总数造成“污染”,不利于科学决策。
笔者认为,数据“注水”问题的背后,是“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作怪,也与违规者存在侥幸心理,考核不严,监督不力等因素有关,深究起来,这种做法是为了一己之私,置中央大政方针于不顾,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表现。要想挤掉统计水分,须从根本上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担当,严格问责,防止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数字让“层层落实”变为“层层落空”。
数据造假如列车脱轨,要及时纠偏,就必须扼住车头,转变干部们的政绩观,改革干部考核、选拔的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了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导向,干部考核体系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科学化的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制度,并且真正落实下去,才能推动各级干部将精力、能力投入到实打实的建设中。
“为官避事平生耻”。直面问题,坦承数据存在造假,是担当;拒绝忽悠,“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是担当;“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挤压水分、夯实数据、埋头实干,更是担当。要以担当务实精神挤出“数据水分”,确保数据水分“光明磊落”。
“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对于统计造假行为,要实行最严厉的问责追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上不封顶,正是由于统计数据造假被发现之后,相关人员往往只受到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或是罚款了事,很少有人受到法律惩罚,统计法等法规效力并未释放出来,从而导致了破窗效应,催生了侥幸心理。对这些违法造假者,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加以惩处,让那些“注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用严格执纪挤干“数据水分”。
没有水分的增长才是人民群众信赖的增长,让“看上去很美”的数字彻底破灭,唯有多管齐下,让造假者丢面子、没位子、挨板子,让制度更加完善,让数据在法治的阳光下“晾晒”,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石鼓区纪委)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