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政首长“最后发言”就能促进民主决策?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袁永花 编辑:张交通 2017-06-21 11:20:55
 

  大家都说了话,却众口一词;决策开了会,却成了走过场。可万一决策错了,责任又被推到了集体头上。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前不久,制定中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正式征求社会意见,其中一句话就拿住了要害: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6月14日《人民日报》)

  “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先有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讨论,而后“行政首长”进行意见集中,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绝不仅仅是议事决策发言顺序的微调,而是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个完善和创新。如此一来,可以从制度上堵住“行政首长”先入为主、会议开始定调子的漏洞,让班子成员有大胆发言的机会和议事决策的空间。

  然而现实中,有的会议,主要领导抛出观点,一心希望能广开言路,听听不同声音,让决策更科学更完善,但一些与会干部的“官念”存在问题,总觉得顺应领导意思就是“讲政治”,导致拍手点赞的有之、滥竽充数的有之、顺水推舟的有之……让会议流于形式,一片“祥和”之中埋下了巨大隐患。有的会议,既使“行政首长最后发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大决策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的机制,已经使不少班子成员悟到了“胳膊扭不过大腿”的道理,将“最后发言”变为最后“一锤定音”。

  因此,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保证决策民主上能够收到多大的新效果,恐怕很难说了。诚然,要真正实现民主决策,让班子成员们放开喉咙讲话,除了必须提高行政首长的道德素质外,关键是要健全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决策的保障机制,“行政首长”照样是一言九鼎,最后还是由他说了算,那么“行政首长最后发言”也可以借集中的名义将大家的意见否决掉。还有如果民主决策的氛围没有形成,民主决策的保障机制没有建成,尤其是“行政首长”能决定一个人的升迁,那么其他人也不敢敞开心扉的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一言堂”现象会依然如故,民主决策就无从谈起了。

  我认为,无论行政首长先发言还是后发言,只有让行政首长的发言与其他人员的发言一样,在决策中只有一票,决策由集体说了算,而不是由“行政首长”说了算,才能促进民主决策。(株洲市荷塘区金山工业园 袁永花)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