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公心”换“民心”

来源:张家界评论 作者:覃丽慧 编辑:张交通 2017-06-28 17:02:27
 

  6月7日,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江坪河村“低保”调整评议会上,有10户低保户主动申请退出低保,赢得了在场的干部群众的一片掌声。今年石门县委驻村工作队对上级关于开展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和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清理整顿工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同和赞许。

  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保障兜底脱贫对象的确定一直是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因此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着一些地方的和谐稳定。在各地开展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和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清理整顿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问题新现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群众认为家中有点困难就符合申报条件;二是不符合条件的争当低保户、贫困户,申请不了就上访;三是滋生劳动致富不如吃低保、当贫困户实惠的思想。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二是工作浮于表面,越扶越贫。三是违规办理申请引发干群信任危机。

  这些惠民工作要很好地落实,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赞许,必须坚持三个“公心”。一是体察民情要出于“公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事前充分观察民情、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事中全面公开信息,接受群众监督,收集多方反响,及时纠偏纠错,事后邀请公众打分,科学评估决策效果。二是执行政策要出于“公心”。用权不应是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表决、监督的公共行为。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防止独断专行、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情况的发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干事创业要出于“公心”。现阶段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扶贫,更是要求我们要以一对一、面对面、结合老百姓的家庭实际,为他们想出路、谋发展,应该以此为契机,为他们提供信息、挖掘群众自身潜力,带领他们走出贫困泥沼,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一心为公才能赢得“民心”,国家的惠民政策才能畅通无阻地到达老百姓的家中。(石门县委巡察办 覃丽慧)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