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变味的“同乡会”何止“泪汪汪”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张翼 编辑:张交通 2017-09-11 08:54:49
 

  据媒体报道,一名副县级干部,被人称为“旷会长”;他参与组建的同乡会组织严密,有章程、有分工、有固定经费,成为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小圈子……近期,湖南省衡阳市纪委查办了一起利用同乡会资源、涉嫌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大案,一个隐蔽运作长达18年之久的同乡会浮出水面。(中国纪检监察报9月1日)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乡之情,本应是一种基于故土的乡情和互助帮扶的淳朴感情。但当前在官场中流行的“同乡会”的抱团形式正在“静悄悄”地演变成为以纯粹的利益交换构筑的一条“灰色通道”。不是拉帮结派,就是占山为王,这里面就有着老乡会的影子和雾霾,在觥筹交错、称兄道弟中,他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结成了腐败共同体,结成了违纪违法的共同体。大秤分金,大把分赃的时候,他们是“团结”的,是“同心”的,是“高兴”的,可一旦事情败露,或者其头目落网,他们一个个就会跟着一损俱损了,也就是“一个绳子上的蚂蚱”了,跑不了他也跑不了你。有的人在加入这些“民间组织”前,原本是一位好干部,加入之后,也就有了圈子意识,在圈子意识之下,也就有了眉来眼去,勾肩搭背,直至狼狈为奸。

  干部建立“小圈子”,违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在破坏党内团结,是党和国家所不允许的。坊间流传“三个公章,抵不过一个老乡”,你找我办事情,我找他办事情;你帮我“化险为夷”,我帮他“排忧解难”;你帮我提拔,我帮他买官;你给我介绍送礼的,我给他介绍给钱的。在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难以自拔。金钱有了,名利来了。但只要是“东窗事发”,什么山盟海誓,剩下的也只有树倒猢狲散,或作鸟兽散了。那些腐败高官落网之后,没见他们的腐败同乡哪个出来拉他们一把,也没见他们那肥腻的两肋上的两把刀。说他们是什么同乡会,倒不如说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更为合适。

  “同乡会”的变味,不仅反映在为老乡办事违背原则上,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老乡帮老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财物与权力的交易。某些工作在外的党员干部之所以“热衷”于家乡的各项事业,并不是因为他们还挂念那份乡情,完全是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所致。有的人在组建这些组织的时候,就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当然,“同乡会”并不都龌蹉,也有十分朴实和真挚纯洁友谊,也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远离家乡的游子,理当为家乡办点在政策和原则允许范围内力的能及的事,这样的行为值得提倡。但如果让“同乡会”变了味,变成“权力会”、“谋利会”、“红顶会”,以“会”代政,以“乡”谋私,搞拉帮结派,那么,“同乡会”这出“鸿门宴”的结局就远不止“泪汪汪”了。(慈利县纪委 张翼)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