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郭亚萍 编辑:张交通 2018-12-06 17:15:13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伊训》。其意是说,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跟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一样的道理。作为领导干部,个人的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工作年限而自然提高,反而工作时间越长,思想考验、工作环境、交往对象越复杂,越是考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是否能忠诚、干净、担当。因此,能做到“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至关重要。

  常检思想之基,方能枝繁叶茂。从古至今,善于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为官之人数不胜数。也正是因此,才能避免走错路、少犯错。“一琴一鹤”相随的铁面御史赵抃就是一个始终坚持自我反省的人。据《宋史﹒赵抃传》载,他“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不告,则不敢为也”。赵抃一生始终能坚持自我反省,终成品行高洁的一代清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始终坚持“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来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始终在思想的源头标准行为的规范。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正可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许多的革命先辈和优秀党员干部,都是善于修葺思想园地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故意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谢觉哉同志经常与自己“打官司”,彭德怀同志坚持一个月反省一次,陈毅“中夜常自省”……革命先辈们这种对自己严厉的反省,正是确保自己少犯错误和不犯错误的秘诀所在。

  常检行为之始,方守清廉底色。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作为领导干部,须做到“四管,四不想”,即管好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想,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梳理一些青年干部从年轻有为到步入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在错误的行为上越陷越深,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曾给初任御史张瀚讲过一个“轿夫湿鞋”的故事:轿夫穿了一双新鞋,一开始小心翼翼,择地而行,深怕弄脏了新鞋,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把一只鞋弄脏了。为了不让另一只鞋弄脏,轿夫还择地而行,后来不小心又把这只鞋弄脏了,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由此而告诫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事实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影响一个人行稳致远的未必是远处的大风大浪,很有可能只是鞋里的一粒粒细小砂砾。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何尝不是如此。欲善终,当慎始。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常检行为之始,亦是确保自身在"平流无险"处不翻船、不湿身。

  常检交友之圈,方可“亲”“清”相宜。古人云:“择交者不败” 出自六尺巷主人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他告诫子孙后代,交友则交良师益友,并在《聪训斋语》中论述了交友的重要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利,也正是因为权利所在,才导致各种“灰尘迎面而来”,各种的“讨好”,各种的奉承,各种的算计都是量身定制。倘若领导干部不择益友而交,甚至有点自投罗网的味道,终会成为被“围猎”的对象。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有需求时便围绕在身边的“朋友”,根本算不上朋友。反而是这些“朋友”让某些领导干部利用公权尝到了一定的“甜头”,最终却吃尽了苦头。因此,交友则交良师益友,有交往但不搞钱权交易,相敬如宾但不勾肩搭背,交这样的朋友方可做到与友“亲”“清”两相宜。(刘家坪白族乡人民政府 郭亚萍)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