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田莉 编辑:张交通 2019-10-08 16:24:51
 

  在湖北鹤峰八峰山的山岭,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每年春末夏初,郁郁葱葱的山岭上开满了映山红。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映红了整座陵园,因此陵园又得名“满山红烈士陵园”。在陵园苍翠的松柏之下,长眠着一位值得我们骄傲的英雄,他是湘鄂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名字叫王炳南。

  王炳南,1892年5月出生在桑植县澧源镇高桥的一个白族农民家庭。21岁那年加入贺龙领导的队伍,走上了革命之路。

  1927年8月1日,王炳南参加南昌起义。在战斗中,他率部驻守牛行车站,拦截敌人,立下战功。南昌起义军南下转折失利后,他突破重围,回到家乡,组建武装,伺机再起。1928年4月,率部参加桑植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大队长。同年9月在政治部周逸群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王炳南率部参加南岔、赤溪河大捷,在创建湘鄂边、湘鄂西苏区斗争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1930年5月,红四军主力东下洪湖,与红六军公安会师,成立红二军团。王炳南任第四师师长,留守湘鄂边。1931年5月,成立湘鄂边特委,王炳南任特委委员及教导师师长,旋任湘鄂边独立团团长。10月,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

  1933年春,王炳南被王明极左路线的追随者夏曦诬陷为“改组派”而遭严刑迫害。处死前,贺龙专程探望,王炳南悄悄向贺龙请求:“夏曦成心杀我,我已经被打成废人,你就不要救我了,跟我保个孩子,保根苗苗”。1933年6月20日深夜,王炳南被杀害于湖北省鹤峰麻水金果坪,时年44岁。当年秋天,王炳南的次子、红军连长王荣生亦被当作“左倾分子”杀害。 1951年,王炳南被鹤峰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遗骸被移葬至鹤峰县城满山红革命烈士陵园。

  1934年1月,红三军从洪湖向湘鄂边转移到桑植县城附近,贺龙想起王炳南牺牲前的请求,于是对王炳南的长子王盛林说:“今天是腊月25号,等几天就要过年了,你回去看看你爷爷和母亲吧。”王盛林回家的当天晚上,部队就离开了。就这样,王盛林与部队失散,保住了他一条性命。

  王盛林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体制改革中,都表现积极。身为老红军他遵纪守法,勤俭持家,他将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忠诚为党、仁心为民”当做家训,严格要求孩子们要发扬革命先烈传统,好好读书,热爱劳动。他从不向党和国家伸手,几个孩子都是靠参军、升学走上工作岗位的。2000年,王盛林因病去世,享年90岁。

  时间来到2009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彼时,王盛林的次子王国平也已是一位47岁的中年人,他为人低调、和善,做为一个红色家庭的后代,他跟普通的上班族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又有些许不同,因为“忠诚为党、仁心为民”的家训已经深入王家人的血液中。一次机缘巧合,结识了他儿子的高中同学赵玮,赵玮同学家住在上河溪乡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学习成绩优异,但身世坎坷,家境贫寒,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抛下年幼的她外出打工,一去便杳无音信,务农的爷爷奶奶都已年迈,靠着微薄的收入将她抚养长大,小小年纪吃尽了生活的苦。王国平得知这些情况后,决定负担赵玮同学的生活学习费用,平日里过节、放假也都是住在他家,俨然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赵炜同学把王国平当做自己的亲人、长辈,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发奋读书来报答王国平的恩情。在王国平一家人的关心帮助下,高中毕业成绩拔尖的赵玮被学校选中做为交换生去美国学习,但高额的费用令她发愁,想要放弃这个机会,王国平一家人二话不说资助了她一万元,使赵炜如愿以尝。在美国强化学习了一年,赵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麻省理工大学,现在的她已经在美国旧金山定居,也组成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她常常说,做梦都想不到,一个山沟沟里的穷孩子会走到大洋彼岸定居,是王叔叔一家人改变了她的命运!

  “忠诚为党、仁心为民”,好家风好家训,譬如晨星又如明月,定会代代相传!(桑植交投公司 田莉)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