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软钉子”实乃作风“硬伤”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雷洪波 编辑:张交通 2018-12-24 16:29:18
 

  中国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俗语,如“伸手不打笑脸人”“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给人三分薄面,留得七分余地”“问候是个礼,锅里没下米”等等,这些无不折射出中国是标准的“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中国人礼遇他人、与人为善的本性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人情大于规矩的潜意识,使很多本分人、老实人碰了“软钉子”,吃了哑巴亏。

  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大为好转,但群众屡屡碰“软钉子”的现象却仍然存在。到窗口单位或机关办事,接待人员服务态度上热情、言语上温和、礼仪上周到,然而必要的“寒暄”过后,不是漫长的等待、复杂的流程,就是部门之间暧昧不清的推搡,甚至是悄无声息的杳无音信,这使得前来办事的群众有苦说不出、有怨无处诉、有事办不成。“软钉子”的存在,在政府与群众之间竖起了一道无情的隔离墙,不仅仅使党员干部的形象大打折扣,也消耗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软钉子”说到底,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是另一种形式的衙门做派。它披着华丽的外表,以和颜悦色为装饰,而传递给老百姓的却是“结果永远在路上”的滑稽感与深深的无奈。“软钉子”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权力不够透明、体制不够健全、权责不够明晰、流程不够优化、奖惩机制不够科学等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在于个别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尚有残余、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缺失、责任担当不足、侥幸心理作祟。长此以往,损害的是党的威信,贻误的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软钉子”不拔,后患无穷。防治“软钉子”现象,除了在进一步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手续、压缩办理时限、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下真功夫外,更需进一步加大对不良作风的惩治力度,增强失责的威慑力,让不良作风无处藏身,更让办事不力者承担巨大的违心、违责、违规成本,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从表及里的转变,也让群众真切的感受到行政效能的逐步提升。(慈利县广播电视台 雷洪波)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