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漫步六尺巷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魏咏柏 编辑:张交通 2019-10-23 09:58:59
 

  到安徽旅游,本来没打算去桐城的,只是因为那里有条“六尺巷”,于是决定前往一睹芳容。

  到达桐城后,我一路打听,在热心路人的指点下,终于在桐城西后街寻到了这条古今闻名的巷子。

  六尺巷,顾名思义,仅有六尺来宽。六尺巷之所以出名,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传为美谈。

  六尺巷的巷口,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高耸数十米,遮蔽了大片阴凉。老槐树下,石桌石凳围树而造,几位当地老人坐在石凳上,悠闲地摇扇聊天,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漫步在巷内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亲手触摸两边一人多高的围墙,重温石壁上刻着的诗句,心中倍感亲切和温暖。一时间,时光流转,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几百年前张吴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情形。

  睹物思情,我忽然想起至今热度不减的“家风”二字,觉得张英的这封家书莫不是最好的诠释。或许正是由于张家家风好,教子有方,张家人为人忠厚,家风淳朴,前后六代竟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

  据说现在这条六尺巷是在2002年重修的,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恢复了六尺巷。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完全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我想,桐城恢复六尺巷,应该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精神,那种礼让谦虚的精神。

  眼前的六尺巷,让我又联想到了另一个字——和。在我们国家,“和”是一种哲学,“和”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此看来,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应该是一条最为宽阔的街巷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是桐城的,是安徽的,也是全中国的!(慈利县消防救援大队 魏咏柏)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