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提升脱贫攻坚精准度不防多些“感同身受”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赵婷 编辑:谢航 2020-06-11 17:52:05
 

近日以来,三湘风纪官网刊发多篇入村督查手记,多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到村组之间,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的所思所悟,引发社会关注。

此次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利剑出销,聚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走村入户来到群众身边与之同吃同住,就是为了实地查看群众的实际情况,当面倾听群众的真实诉求,亲身体验“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政策的落实效果,在“感同身受”中来检验相关部门和个人的扶贫成效,以此来不断提升护航脱贫攻坚的力度,确保脱贫攻坚的精准度。

的确,扶贫要精准,首要便是对贫困群众的所需所求把握得精准,坐下来,住进屋,才有更多时间把实际情况搞透,如果打个电话就算“走访”,填个表格就是“摸底”,那最终的脱贫肯定和“精准”二字沾不上边。“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贫困户一句“水电不通”听来无所谓,深入他家中,也许才知道其为生活带来的不便难以想象;贫困户放在明面上的脱贫收入也许很“漂亮”,实际去看一看才可能会发现在纸面上看起来五花八门的收入,实质上为了教育和医疗早已入不敷出……当下个别地区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不高,其背后往往就是扶贫干部缺少对贫困群众日常生活的感同身受,以致帮扶效果差强人意。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对贫困有着切身体会,其原因也是他年轻时的经历给予了他与贫困群众感同身受的机会。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在他还不到16岁的时候就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每天和村民们一道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变好,可在当时比登天还难。正是当时的感同身受让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每到一地考察,他都要亲眼看一看身处贫困地区、生活贫困的群众情况到底怎么样了,脱贫攻坚政策是不是精准落地了,乡亲们摆脱贫困还有什么难处和要求。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真正来到群众身边,实际体验到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真正关注到他们的实际需求。在这其中,作为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务必要发挥关键作用,率先垂范,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干部才能有对照、有学习。要敢啃“硬骨头”,坚决摒弃畏难情绪,多去产业贫瘠的地方看一看,多去山路遥远的地方走一走,多去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家里坐一坐,多与缺乏脱贫后劲的群众聊一聊,这既是对贫困群众进行全面“扫描”,也是对帮扶措施是否有效的重点“检测”。要结下“穷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一句口号,也不能以简单的“留痕”了事,“打个蘸水”、“走个过场”都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坐一坐老百姓家里的板凳、吃一吃老百姓吃的饭、喝一喝老百姓喝的水,才能让干部真实认识到“贫”的感受。同时,对于“四不摘”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盯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扶贫干部的一言一行,贫困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对贫困群众的境遇多一分“感同身受”,多一分理解支持,群众心中就多一分温暖,多一分脱贫的干劲,只盼类似“同吃同住”的做法能更多一些。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